淬硬層深度一般根據淬火件的工作條件及使用中是否修磨而定。而在感應淬火件的淬硬層深度方面我們更應該注意如何去選擇淬硬層深度。
1. 在摩擦條件下工作的零件,一般淬硬層深度應用1.5~2.0mm,磨損后需修磨的,淬硬層深度還可大些,為3~5mm。
2. 受擠壓及受壓力載荷的零件淬硬層深度應為4~5mm。
3. 冷軋輥淬硬層深度應大于10mm。
4. 受交變載荷的淬火零件,其應力不太高時,有效淬硬層深度可為零件直徑的15%;在高應力時,其有效淬硬層應大于直徑的20%,以提高零件的疲勞強度。
5. 軸肩或圓角處的淬硬層深度一般應大于1.5mm。
6. 受扭力的有臺階的軸,其淬硬層在全長上必須連續,否則由于臺階過渡處淬硬層中斷,軸的扭轉強度會比未經感應淬火的軸強度還要低。
感應淬火件的淬硬層深度應有上、下限范圍。一般波動范圍為1~2mm。例如淬硬層深度為0.5~1.0mm、1.0~2.0mm、1.0~2.5mm、2.0~4.0mm、3.0~5.0mm、≥1.2mm、≥2.0mm、≥3.0mm等。硬度亦應有上、下限,如56~64HRC,52~57HRC、≥50HRC、≥45HRC等。
淬硬層深度一般根據淬火件的工作條件及使用中是否修磨而定。而在感應淬火件的淬硬層深度方面我們更應該注意如何去選擇淬硬層深度。
1. 在摩擦條件下工作的零件,一般淬硬層深度應用1.5~2.0mm,磨損后需修磨的,淬硬層深度還可大些,為3~5mm。
2. 受擠壓及受壓力載荷的零件淬硬層深度應為4~5mm。
3. 冷軋輥淬硬層深度應大于10mm。
4. 受交變載荷的淬火零件,其應力不太高時,有效淬硬層深度可為零件直徑的15%;在高應力時,其有效淬硬層應大于直徑的20%,以提高零件的疲勞強度。
5. 軸肩或圓角處的淬硬層深度一般應大于1.5mm。
6. 受扭力的有臺階的軸,其淬硬層在全長上必須連續,否則由于臺階過渡處淬硬層中斷,軸的扭轉強度會比未經感應淬火的軸強度還要低。
感應淬火件的淬硬層深度應有上、下限范圍。一般波動范圍為1~2mm。例如淬硬層深度為0.5~1.0mm、1.0~2.0mm、1.0~2.5mm、2.0~4.0mm、3.0~5.0mm、≥1.2mm、≥2.0mm、≥3.0mm等。硬度亦應有上、下限,如56~64HRC,52~57HRC、≥50HRC、≥45HRC等。